现代农业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访问量:32555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陆倩倩;

    文章基于2000—2022年我国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试点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农民增收,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非农就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来促进农民增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农民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地区更为明显。基于此,提出强化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多渠道就业创业,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作用效果。

    2025年03期 v.50;No.561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农牧经济

  • 产业创新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熊肖雷;张慧芳;

    产业创新是数字经济时代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选择。文章依托产业经济理论,构建了产业创新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模型,并基于数字经济视角,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界定,运用多项分类Logistic模型,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获取336份茶业企业(茶企)与茶农样本数据,从市场、技术、产品、组织、资源配置5个创新维度,系统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品牌创新、品种创新、加工创新、制度创新、生产要素整合创新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正向影响,是影响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性因素。从模型的影响力系数值来看,制度创新(3.662)通过优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最大;生产要素整合创新(3.557)推动土地与资金高效配置的影响次之;品种创新(2.197)与品牌创新(1.549)分别通过提升单产水平与产品溢价,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加工创新(1.068)影响相对较弱。据此,建议强化制度创新,聚焦品牌建设,优化要素配置,从而加快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50;No.561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超大城市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变——以成都为例

    吉付达子;熊怡萱;畅倩;王欢;

    提升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推动超大城市成都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文章基于2011—2022年县域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密度估计和空间Markov链等方法,对成都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2011—2022年,成都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虽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功能分区发展不均衡,呈现“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态势。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部分地区间基尼系数均值超0.150,制约协同发展。从时空演变看,发展水平上升且动态分化明显,县域间绝对差距扩大,空间发展惯性强,跨类型转移难度大。据此,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化农业政策扶持,夯实要素支撑根基,深度赋能数字化农业发展,以此推动成都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50;No.561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 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旅游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CFPS经验数据

    王路;谢美莹;马亚楠;

    农村家庭蕴含着巨大的旅游消费潜力,促进农村家庭旅游消费是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6、2018、2020和2022年数据构建混合截面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索农村家庭互联网使用对于旅游消费的直接影响和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促进农村家庭旅游消费增加;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互联网使用和农村家庭旅游消费存在中介效应,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更大。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东部地区、非农就业、高收入水平农村家庭的旅游消费存在更强的促进效应。因此,应积极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构建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完善社会资本积累机制;精准识别分层消费群体,实施差异化旅游产品供给。

    2025年03期 v.50;No.561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牧户减畜意愿分析

    苏日古;杜富林;

    提升牧户减畜意愿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5个牧业旗县412户牧户的微观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分析牧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其减畜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牧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对牧户减畜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行为态度对牧户减畜意愿的影响大于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于减畜意愿的影响大于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多群组分析结果显示,草场面积在不同路径中对减畜意愿的影响未产生调节作用,但在不同群组中的作用存在差异。据此,提出加强政策宣传,提高草原保护意识;优化补贴政策,激励牧户采取减畜行为;加强技术培训,拓宽牧户收入渠道;健全监管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建议。

    2025年03期 v.50;No.561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 内蒙古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的生产效率与成本利润率分析

    黄莎娜;武丽雯;何亭漪;高航飞;

    在内蒙古奶牛养殖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学评估其生产效率与成本收益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厘清不同养殖规模下的效益分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文章以内蒙古奶牛养殖成本收益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奶牛养殖的生产效率,并运用方差分析法分析成本利润率差异。结果表明:2012—2023年内蒙古奶牛养殖生产效率呈波动变化趋势,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858,纯技术效率为0.895,规模效率为0.956,大规模奶牛养殖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中规模,大规模奶牛养殖的规模效率显著高于小规模;小规模奶牛养殖的成本利润率均值为5.538%、中规模为10.781%、大规模为23.946%,大规模奶牛养殖的成本利润率显著高于中规模和小规模;奶牛养殖的生产效率与成本利润率显著正相关。在规模效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纯技术效率是内蒙古奶牛养殖综合效率提升的关键。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小规模奶牛养殖户适度扩大养殖规模,中规模养殖户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纯技术效率,支持大规模养殖户优化规模经营与资源配置,以实现生产效率与成本利润率协同提升,推动内蒙古奶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50;No.561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

    蔡淑清;封玫;

    宅基地退出作为关乎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对于解决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盘活再利用闲置的宅基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545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基准回归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从价值感知、社会资本、政府规制3个维度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借助组态视角实证探究价值感知、社会资本和政府规制交互作用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价值感知、社会资本和政府规制均能显著提升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感知经济价值是构成农户高退出意愿的必要条件;导致农户高退出意愿的组态路径有4条,根据核心条件可被归纳为3种类型,分别为社会信任—约束型政府规制联合驱动型、社会参与—感知社会价值联合驱动型以及激励型政府规制驱动型。这说明在不同的前因条件组合下提升农户的退出意愿具有多重实现方式;地方政府在宅基地退出工作时具备“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2个特点。据此,应提升农户感知宅基地退出的经济价值,激发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内在动力;以社会信任和约束型政府规制为切入点,构建良好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环境;重视社会参与和感知社会价值的提升,增强农户宅基地退出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多元化的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需求;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强化宅基地退出的制度韧性。

    2025年03期 v.50;No.561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田旺杰;赵俊卿;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文章基于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溢出效应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跨越第一个门槛值后,其赋能作用显著增强;但随着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达到第二个门槛值后,边际效应逐渐减弱。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为验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通过剔除直辖市样本、更换核心解释变量以及替换被解释变量进行测度与检验,结果依然显著。并且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因此,应加快数字经济普及、注重协同效应、优化区域布局以及加强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25年03期 v.50;No.561 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 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基于江西省2011—2022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杨逸飞;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技术在赋能乡村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文章基于江西省2011—2022年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和县域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对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对县域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乡村技术对县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优化作用,这种作用在经济欠发达县域更为明显;在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乡村消费水平与生活满意度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中介作用。据此,建议加快数字乡村与县域产业深度融合,优化数字经济资源要素的配置结构,多元施策赋能数字技术新优势,驱动传统乡村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地开展数字乡村发展工作,以期提高数字乡村建设质量。

    2025年03期 v.50;No.561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中国农业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因素

    袁世一;

    为深入理解和提升我国农业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章采用农业韧性指数、泰尔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功能,对我国农业韧性的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业韧性演变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阶段性特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韧性提升反映了政策扶持和基础设施改善的成效,东北地区的农业韧性下降则凸显了产业结构单一和生态环境问题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分解后的区间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区内贡献率是造成农业韧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农业韧性的空间分布模式从正向聚集逐步转向负向聚集,不受邻近地区的直接影响和同质化趋势的影响。我国农业韧性基本形成以区位要素和生态环境为基础,政策制度为路径,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为关键因素的多层次、多维度格局。

    2025年03期 v.50;No.561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生态环保

  • 基于机会成本法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以漓江流域平乐段为例

    牛亚文;辛巧;徐志永;黄思程;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对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以漓江流域平乐段特定地域单元为研究区域,运用机会成本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价值当量模型,探究生态产品保护和开发成本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反映其生态产品价值。结果表明:2017—2022年漓江流域平乐段生态保护和开发成本的价值总量约为10.48亿元,保护和开发成本的年均价值1.75亿元。其中,6年间直接成本10.17亿元,机会成本0.31亿元;研究期内漓江流域平乐段的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均增长,其他类型面积减少,转移类型主要以耕地转为园地为主;漓江流域平乐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减少—增长—减少”趋势,总价值从2017年的80.21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85.00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83.56亿元/年,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核算结果可反映漓江流域平乐段生态产品价值,为平衡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基础。

    2025年03期 v.50;No.561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 《现代农业》投稿简约

    <正>《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杂志创刊于1975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5-1098/Z,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0708。根据学术论文编写规则,现将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作如下说明。1.来稿要求:文稿应符合本刊办刊方向,论点明确、论证充分、结构合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文献无误,内容应注意保守国家机密。文稿中的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量和单位必须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每篇文章字数以10000字及以上为宜(详见封四投稿简约二维码)。

    2025年03期 v.50;No.561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 下载本期数据